禾天姿网站建设,哈尔滨建设工程信息招标,wordpress导航栏链接没有生成,可以做h5的网站声明
本文是学习GB-T 25862-2010 制冷与空调用同轴套管式换热器. 而整理的学习笔记,分享出来希望更多人受益,如果存在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制冷与空调用同轴套管式换热器(以下简称换热器)的术语和定义、基本参数、要
求、试验、检验规则、标…声明
本文是学习GB-T 25862-2010 制冷与空调用同轴套管式换热器. 而整理的学习笔记,分享出来希望更多人受益,如果存在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制冷与空调用同轴套管式换热器(以下简称换热器)的术语和定义、基本参数、要
求、试验、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以R134a、R22、R407c、R410A等 A1 类制冷剂水、盐水和乙二醇溶液等为载冷剂的
制冷与空调用换热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T 1527 铜及铜合金拉制管
GB/T 3625 换热器及冷凝器用钛及钛合金管
GB/T 8163 输送流体用无缝钢管
GB/T 9286—1998 色漆和清漆 漆膜的划格试验
GB/T 10079—2001 活塞式单级制冷压缩机
GB/T 10125 人造气氛腐蚀试验 盐雾试验
GB/T 13306 标牌
GB/T 13384 机电产品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GB/T 13793 直缝电焊钢管
GB/T 14976 流体输送用不锈钢无缝管
JB/T 4750—2003 制冷装置用压力容器
JB/T 7249 制冷设备 术语
JB/T 9058 制冷设备清洁度 测定方法
3 术语和定义
JB/T 7249 中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同轴套管式换热器 coaxial heat exchanger
内管采用螺旋管内管与外管紧密套装并且同轴的套管式换热器。
4 基本参数
4.1 换热面积
未经机械加工或压延成螺形前的管材外表面积为换热器的换热面积按式(1)计算。
Sπdl×10-6 (1)
GB/T 25862—2010
式中
S— 换热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²);
d—— 管材外径单位为毫米(mm);
1 管材长度单位为毫米(mm)。
4.2 设计条件
换热器的设计条件按表1规定。
表 1 设计条件 制冷剂编号 制冷剂侧设计压力 MPa 载冷剂侧设计压力 MPa 最高冷凝温度 ℃ R134a 3.0 1.0 80 R22、R407c R404A 65 R410A 4.2
4.3 名义工况
4.3.1 冷凝器使用名义工况按表2规定。
表 2 冷凝器使用名义工况 项 目 名义工况1 名义工况2° 名义工况3 进水温度/℃ 30 15 50 出水温度/℃ 水流量/[(m³/(h · kW)] 0.172 0.0215 0.172 制冷剂进换热器的饱和温度/℃ 40 52 60 制冷剂进换热器的过热度/℃ 35 30 25 制冷剂出换热器的过冷度/℃ 3 3 3 污垢系数/(m² · ℃/kW) 制冷剂侧 0.00 水侧 铜管0.044 水压损失/MPa 0.060 表示作为一次性加热式热泵热水器用时的名义工况。 表示作为循环加热式热泵热水器用时的名义工况。
4.3.2 蒸发器使用名义工况按表3规定。
表 3 蒸发器使用名义工况 项 目 名义工况1 名义工况2 出水温度/℃ 7 45 水流量/[m³/(h · kW)] 0.172 0.172 制冷剂出换热器的饱和温度/℃ 2 制冷剂进换热器的饱和温度/℃ 50
GB/T 25862—2010
表 3 ( 续 ) 项 目 名义工况1 名义工况2 制冷剂液体温度/℃ 33/49b 制冷剂出换热器过热度/℃ 5 制冷剂进换热器的过热度/℃ 30 制冷剂出换热器过冷度/℃ 3 污垢系数 m² · ℃/W 制冷剂侧 0.000 水侧 铜管0.018 水压损失/MPa 0.060 冷凝器侧采用水冷冷凝器时制冷剂液体温度为33℃。 冷凝器侧采用风冷冷凝器时制冷剂液体温度为49℃。
4.4 换热器的型号编制方法参见附录A。
5 要求
5.1 一般要求
换热器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并按经规定程序批准的图样和技术文件制造也可按用户和制造厂的
协议制造。
5.2 材料
5.2.1 换热器内管用管材牌号、状态宜按表4的规定。
表 4 内管用管材牌号和状态 材料牌号 状态代号 标准号 T2、T3、TU1、TU2、TP1、TP2 M GB/T 1527 BFe10-1-1、BFe30-1-1 TA0、TA1、TA2 GB/T 3625
5.2.2 外管用管材牌号、状态宜按表5规定。
表 5 外管用管材牌号和状态 材料牌号 状态代号 标准号 10 退火状态1 GB/T 13793、GB/T 8163 0Cr18Ni9、00Cr17Ni14Mo2 GB/T 14976 TP1、TP2 M GB/T 1527 注 需方需其他热处理要求按供需双方技术协议。
GB/T 25862—2010
5.3 外观要求
5.3.1 成套产品表面应清洁不允许有油污、色斑等现象。
5.3.2 换热器涂层应均匀光滑、色泽一致无流挂、划痕、漏底等缺陷。
5.3.3 换热器的焊缝应均匀饱满无气孔、开裂和流挂等缺陷。
5.3.4 换热器的进出口管应圆整、口端无毛刺及氧化现象。
5.4 结构尺寸
换热器的结构尺寸应符合图样的要求。
5.5 涂层要求
5.5.1 换热器涂层经划格试验其结果应不低于GB/T 9286—1998 中表1规定的2级。
5.5.2 换热器经盐雾试验后不应有超过总面积2.5%的基本金属腐蚀不应出现碎落、起皮、剥落、鼓 泡、开裂和龟裂缺陷。
5.6 气密性
5.6.1 经水检后换热器不应有渗漏和异常变形。
5.6.2 经卤检后换热器单点漏率应低于2 g/a。
5.6.3 经氦检后换热器年漏率应低于5 g/a。
5.7 压力试验
经1.5倍设计压力检测换热器应无渗漏和异常变形。
5.8 爆破压力
换热器的破裂压力应大于5倍的设计压力。
5.9 清洁度
5.9.1 换热器与制冷剂接触表面侧的水分含量不应超过50 mg/m²。
5.9.2 换热器与制冷剂接触表面侧的固体杂质含量不应超过50 mg/m²。
5.9.3 换热器与制冷剂接触表面侧的有机油分含量不应超过120 mg/m²。
5.9.4 换热器与水接触表面侧应清洁、干燥不应有铜屑等杂质。
5.10 换热量
换热器的换热量应大于等于明示值或客户协议的要求。
5.11 传热系数
换热器的传热系数按表2、表3规定的名义工况进行试验计算其结果应符合表6的规定。
GB/T 25862—2010
表 6 名义工况下传热系数 制冷剂 传热系数 W/(m² · ℃) 冷凝器名义工况1 蒸发器名义工况1 R134a ≥1000 ≥800 R22、R407c、R404A ≥2000 ≥1200 R410A ≥1600
5.12 水侧压降
换热器按表2、表3规定的名义工况进行试验所测得水压降值应不超过0.060 MPa。
6 试 验
6.1 仪器仪表的一般规定
试验用仪器仪表应经法定计量检验部门检定合格并在有效期内。
6.2 材料要求
应能提供主要零部件材料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能的材质证明书。
6.3 外 观
换热器的外观采用目测的方法进行检验。
6.4 结构尺寸
根据图样尺寸和公差要求选用相应的度量工具进行检查。
6.5 涂层
6.5.1 划格试验
换热器按GB/T9286 的规定进行划格试验。
6.5.2 耐腐蚀性
按GB/T 10125 的规定进行360 h 中性盐雾试验(NSS 试验)。
6.6 气密性
换热器的气密性试验按下列方法之一进行。
a) 水检
——试验时介质应采用洁净、干燥氮气
试验压力按图样规定
—试验方法给换热器的制冷剂侧加压气体压力应缓慢上升到试验压力然后浸入水槽中
GB/T 25862—2010
(水应清洁透明),保压不少于3 min, 进行检查换热器表面和连接部位应无渗漏和异常
变形。
b) 卤检
— 用 R22 或其他试验规定的制冷剂(分压不小于10%)和洁净、干燥的氮气混合气体灵敏
度为1×10-5(MPa ·cm³)/s 的制冷剂检漏仪进行检漏
——试验压力按图样规定
试验方法试验时将换热器制冷剂侧与真空泵连接抽真空至要求真空度后关闭真空 泵从制冷剂侧充入混合气体到试验压力保压不少于3 min, 对换热器表面、焊接接头和
水侧连接端口等部位进行检测。
c) 氦检
——用氦气(分压不小于10%)和洁净、干燥的氮气混合气体进行检漏
——试验压力按图样规定
——试验方法试验时将换热器进行抽真空处理然后冲入氦气和氮气的混合气体放入氦检 设备的真空箱中连接氦质谱仪及辅助真空泵抽真空至氦质谱仪要求真空度后关闭辅
助真空泵对换热器整体进行检测。
6.7 压力试验
换热器在1.5倍设计压力下按JB/T 4750—2003 中9.7.4的规定进行试验。
6.8 爆破试验
6.8.1 爆破试验按液压试验进行。
6.8.2 液压试验规定如下
a) 试验介质为温度不低于5℃的洁净液体(一般为水);
b) 试验方法及步骤
— 测量并记录试验温度
— 接装被试换热器
——试验时换热器一端应设排气口充水时应将换热器内的空气排尽
——启动水压泵试验压力升至换热器的设计压力保压10 min, 检查各连接部位应无渗漏
和异常变形
——升压升压时要平缓注意观察和记录被试换热器受压开始变形的压力值
——继续升压直至爆破记录被试换热器爆破时的压力值
——试验完毕后卸下被试换热器并记录爆破口的特征和尺寸必要时拍摄照片。
6.9 清洁度
6.9.1 残留水分
换热器与制冷剂接触表面侧的水分含量按GB/T 10079—2001 附录 A 规定的方法测定。
6.9.2 残留杂质
换热器与制冷剂接触表面侧的固体杂质含量按JB/T 9058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测定。
GB/T 25862—2010
6.9.3 有机油分含量
换热器与制冷剂接触表面侧的有机油分含量试验规定如下
a) 试验室应保证通风良好
b) 要保证所需器具的清洁(用萃取液洗净);
c) 操作中若手沾上萃取液应用肥皂及大量清水冲洗
d) 试验方法及步骤
— 将滤纸放到培养皿中放在110℃干燥炉烘干1 h;
——抽取定量萃取液到小容器中放入油分度计测定、校零
——取适量校零后的萃取液倒入烧杯然后将萃取液从换热器制冷剂侧连接口一端注入
— 装上专用治具用洁净、干燥氮气吹20 min,将换热器内的萃取液回收到烧杯内回收量
应大于60%,然后将回收液从过滤瓶投入集液
— 抽取定量过滤后的萃取液注入到小容器中放入油分度计进行浓度测定
——记录测出浓度计算换热器残留油分量测定浓度值×溶剂量
——按120 mg/m² 以下为合格基准判定被测换热器是否合格
——试验完毕后将试验使用过的器皿用萃取液洗净放入自动干燥箱保存。回收、再生萃取
液如不再生使用需按危险废弃物分类回收处置。试验后的换热器按金属废弃物处置。
6.9.4 水侧清洁度
从换热器水侧端口用不低于0.6 MPa 的干燥空气吹目测观察另一水侧端口应无铜屑、水等杂质。
6.10 换热量
换热器在表2、表3规定的名义工况条件下按附录B 规定的方法进行测试。
6.11 传热系数
换热器的传热系数按附录B 的方法进行试验计算。
6.12 水 压 降
换热器的水压降按附录B 的方法进行试验计算。
7 检验规则
7.1 一般要求
换热器应由制造厂的技术检验部门按本标准和技术文件进行检验合格后方可出厂。
7.2 检验类别
换热器检验分为出厂检验、抽样检验、型式检验。
7.3 出厂检验
每台换热器制成后均应进行出厂检验检验项目按表7的规定。
GB/T 25862—2010
表 7 出厂检验、型式检验的检验项目、要求和方法 序号 检验项目 出厂检验 抽样检验 型式检验 技术要求条款 试验方法条款 1 材料要求 5.2 6.2 2 外观要求 5.3 6.3 3 结构尺寸 5.4 6.4 4 气密性试验 5.6 6.6 5 水侧清洁度 5.9.4 6.9.4 6 划格试验 5.5.1 6.5.1 7 耐腐蚀试验 5.5.2 6.5.2 8 压力试验 5.7 6.7 9 爆破试验 5.8 6.8 10 残留水分含量 5.9.1 6.9.1 11 残留杂质含量 5.9.2 6.9.2 12 残留有机油含量 5.9.3 6.9.3 13 换热量 5.10 6.10 14 传热系数 5.11 6.11 15 水侧压降 5.12 6.12 注△为必检项目一为不检项目。
7.4 抽样检验
7.4.1 抽样检验应从成品中抽样检验项目按表7规定。
7.4.2 产品抽样方法按协议书确定逐批检验的抽样方案由制造厂质检部门确定。
7.5 型式检验
7.5.1 换热器在下列情况之 一 时应进行型式检验
a) 新试制的换热器
b) 产品因结构、原材料、工艺等有较大变动可能影响性能时
c) 停产半年以上恢复生产时
d) 出厂检验结果与上次型式检验有较大差异及客户反馈性能有差异时。
7.5.2 型式检验项目按表7规定。
7.5.3 型式检验抽样方法
需要抽样时抽取数量应不少于2件。
7.6 合格判定
7.6.1 各项检验结果符合本标准要求时判为合格。
7.6.2 尺寸及外观检验不合格的批次允许逐台分检合格者单独组批。
7.6.3 气密性检验不合格时按台判定为不合格。
GB/T 25862—2010
8 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8.1 标志
8.1.1 换热器应在明显而平整的部位固定标牌标牌应符合 GB/T 13306 的规定标牌上标出的内容
应包括
a) 产品名称
b) 型号
c) 图号
d) 适用制冷剂
e) 设计工作压力
f) 质量
g) 出厂编号
h) 出厂日期
i) 制造商。
8.1.2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应符合 GB/T 191 的规定。
8.1.3 应在相应的地方(如铭牌、产品说明书等)标注执行标准编号。
8.2 包装
8.2.1 一般要求
换热器的制冷剂侧和水侧应有效密封制冷剂侧应充最大压力不超过0.1 MPa, 最小压力不低于
0.05 MPa 的洁净、干燥氮气保护。
8.2.2 换热器的包装和运输可按GB/T 13384 的规定。
8.2.3 换热器的出厂文件应包括产品说明书和产品合格证合格证上的内容应包括
a) 名称
b) 型号
c) 数量
d) 检验员签章
e) 检验日期。
8.3 运输和贮存
8.3.1 换热器在运输过程中应避免撞击、抛掷、跌落和雨淋。
8.3.2 换热器应贮存在无腐蚀气体、通风良好、干燥的库房中。
GB/T 25862—2010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同轴套管式换热器的型号编制方法
A.1 型号编制方法
A.1.1 型号组成及含义如下 A.1.2 型号示例
例1: TC018-0201
适用冷媒 R22, 名义换热量1800 W, 冷凝器用制造商自定义序号为01的同轴套管式换热器。
GB/T 25862—2010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同轴套管式换热器的性能试验及计算方法
B.1 适用范围
本附录适用于同轴套管式换热器换热性能和水侧系统压力损失的确定。
B.2 试验目的
B.2.1 确定同轴套管式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B.2.2 确定同轴套管式换热器的水侧系统压力损失情况。
B.2.3 试验并计算确定同轴套管式换热器的传热系数。
B.3 一般规定
B.3.1 换热器的试验方法必须由主试验方法和校对试验方法同时进行主试验为制冷剂排放给水的 热量校对试验为制冷剂质量流量和制冷剂进出口之焓差的乘积组成的排热量。这两种方法测的排热
量误差应不超过±6%。
B.3.2 制冷剂流量测定可使用下述方法之一孔板或喷嘴制冷剂液体流量计液体制冷剂计量法量
热计法。
B.3.3 水量的测定可使用水表或水量容积法。
B.3.4 水和制冷剂应按逆流方式排布。
B.3.5 被测换热器应用保温棉进行包裹减少漏热。
B.4 试验装置
B.4.1 按冷凝和蒸发2种工况布置试验装置。
B.4.2 冷凝试验原理图见图 B.1。 — 温度计 P — 压力计 F1 水流量计 [F2] 制冷剂流量计。
图 B.1 冷凝试验原理图
GB/T 25862—2010
B.4.3 蒸发试验原理图见图 B.2。 — 温度计 — 压力计 [F1]— 水流生斗
[F2]— 制冷剂流量计 — 书流调书阀。
图 B.2 蒸发试验原理图
B.5 测量仪表及测量方法
B.5.1 测 量 仪 表
B.5.1.1 仪器仪表的一般规定
试验用仪器仪表应经法定计量检验部门检定合格并在有效期内。
B.5.1.2 试验用仪器仪表的型式及准确度应符合表 B. 1 的规定。
表 B.1 仪器仪表的型式及准确度 类 别 型 式 准确度 温度测量仪表 水银玻璃温度计、电阻温度计、热电偶 空气温度 ±0.1℃ 水温 ±0.1℃ 制冷剂温度 ±1.0℃ 流量测量仪表 记录式、指示式、积算式 测量流量的±1.0% 制冷剂压力测量仪表 压力表、变送器 测量压力的±2.0% 质量测量仪表 测定质量的±1.0% 气压测量仪表(大气压力) 气压表、气压变送器 大气压读数的±0.1% 时间测量仪表 秒表 测定经过时间的±0.2%
B.5.2 试验工况参数的读数允差应符合表B.2 的规定。
表 B.2 试验工况参数的读数允差 试验参数 测量值与规定值之间的最大偏差 每一测量值读取数相对于平均值的最大偏差 水进口温度 ±0.5℃ ±0.3℃ 水出口温度
GB/T 25862—2010
表 B.2 (续) 试验参数 测量值与规定值之间的最大偏差 每一测量值读取数相对于平均值的最大偏差 制冷剂进换热器温度 ±3℃ ±2℃ 制冷剂出换热器温度 制冷剂进换热器压力 ±2% ±1% 制冷剂出换热器压力 制冷剂流量 ±5% ±3% 水流量 ±2% ±1%
B.5.3 流量测量
B.5.3. 1 制冷剂和冷水的流量计应按其使用说明书的规定进行安装如果流量是波动的应采用积分
式流量计。
B.5.3.2 测定制冷剂流量时如果使用体积流量计制冷剂必须充分过冷防止产生任何散发气体而导
致测量的不准确因此流量计的前后均应安装一个视镜。
B.5.4 温度测量
B.5.4. 1 测量元件的感温点应位于管道中心其保护管的插入深度应按温度计使用说明书的规定。
B.5.4.2 制冷剂蒸气出口温度测点应尽可能靠近蒸发器出口接管制冷剂的过冷温度应尽可能靠近
膨胀阀的进口冷水的进出口温度也应尽可能地靠近连接管。
B.5.4.3 在测温点上下各300 mm 范围内保温层应尽可能加厚蒸发器与测温点之间的全部管线应保
温良好。
B.5.5 压力测量
B.5.5. 1 压力测点应位于 一段等直径的直管段的中部这个直径等于蒸发器接管直径并且距蒸发器
的距离不小于10倍接管直径在这段长度应没有任何扰动件静压测管应与管壁面垂直。
B.5.5.2 压力测点位于温度测点和接管之间。
B.6 试 验 B.6.1 被测换热管安装完毕后应进行密封性检查并进行抽真空等准备工作。 B.6.2 测量段范围(含仪器仪表)内应采取保温措施以避免漏热影响试验结果。 B.6.3 试验名义工况应按表2、表3的规定。
B.7 测定数据的计算
B.7. 1 主试验测定的排/吸热量(Q) 按 式(B. 1) 计 算
Q₁GpCp(tw₂—twi) ………………… …… (B.1)
式 中
G—— 冷(却)水的体积流量单位为立方米每秒(m³/s);
p— 冷(却)水密度单位为千克每立方米(kg/m³);
Cp 冷(却)水定压比热容单位为焦每千克摄氏度[J/(kg · ℃)];
twl—— 换热器水进口温度单位为摄氏度(℃);
tw2 换热器水出口温度单位为摄氏度(℃)。
GB/T
B.7.2
25862—2010
验证试验测定的换热量(Q) 按 式(B.2) 计 算
QM(h₁—h₂)
…… …… ………… (B.2)
式 中
M.—— 制冷剂质量流量单位为千克每秒(kg/s);
h₁-- 换热器进口制冷剂比焓单位为焦每千克(J/kg);
h2—— 换热器出口制冷剂比焓单位为焦每千克(J/kg)。
B.7.3 对数平均温差(△tm) 的计算
B.7.3.1 换热管冷凝性能试验时按式(B.3) 计算。 ……………… ……… (B.3)
式 中
t。— 制冷剂过热蒸汽进换热器压力对应的饱和温度单位为摄氏度(℃)。
B.7.3.2 换热管蒸发性能试验时按式(B.4) 计算。 … … … … … … … … … …(B.4)
式 中
te— 制冷剂过热蒸汽出换热器压力对应的饱和温度单位为摄氏度(℃)。
B.7.4 传热系数(K) 按 式(B.5) 计算。
KQ/(S · △tm) ……………… …… (B.5)
式中
Q— 主试验测定的排/吸热量单位为瓦(W);
S — 换热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²);
△tm 对数平均温差单位为摄氏度(℃)。
B.7.5 水侧系统压力损失(△p) 按 式(B.6) 计算。
△pPwi—Pw2 … … … … … … … … … …(B.6)
式 中
p— 进水压力单位为兆帕(MPa);
pw₂—— 出水压力单位为兆帕(MPa)。 延伸阅读
更多内容 可以 GB-T 25862-2010 制冷与空调用同轴套管式换热器. 进一步学习
联系我们
T-CAEPI 72—2023 袋式除尘用折式滤筒技术要求.pdf